close

焦慮症不上身

  現今的學生在國、高中階段要面臨基測、學測、指考甚或是大學個人申請面試等升學競爭壓力,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精神科陳逸群醫師表示,適度的緊張感可以是進步的動力,但當壓力接踵而來產生莫名或是無故的緊張則稱為焦慮,若沒有適時的情緒抒發,則容易陷入負面情緒中。

  17歲小雁,學校課業排名前五名,是個積極樂觀的小女生,平時在課業上不用爸媽擔心,但在面臨考試,不論是學校的期中、期末考或是準備學測考試前總是會肚子痛、不好入眠且容易感冒,而當考試結束,所有不適的症狀又都不藥而癒,讓爸媽常為了小雁的健康傷透腦筋。

  精神科陳逸群醫師表示,常見的焦慮症可分為恐慌症、社交恐懼症、強迫症及慮病症等類型,突然且反覆發作的極度不安感加上心悸、胸悶、呼吸困難、頭暈等為恐慌症;在面試、口試時須上台講話,會有口吃或腦子一片空白,對一般的社交場所產生逃避心理為社交恐懼症;腦中重複一直出現幾種特徵的意念如怕髒、怕做錯,以致重複做一些如洗手、檢查等來克服強迫意念則稱為強迫症;而當身體出現病痛如腹瀉、胃痛等症狀,且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花時間到處找醫師,經常請假不上班、上課等稱為慮病症。

  精神科醫師對焦慮的解釋為莫名、無緣無故的緊張,而心理學上的解釋是壓抑住對某個事件的緊張,表面上說不在乎,其實心裡非常在意,患者會採取「災難性的思考」,把疾病想得太嚴重或覺得事件會演變成大災難,如一有發燒症狀就擔心是肺炎,一個地震就想成房子即將要垮掉等,擔心這個、擔心那個,睡覺也無法好好入眠,導致常常需要看醫生。

  陳逸群叮嚀,要避免焦慮症上身,要先讓自己跳脫災難性的思考,讓自己的急性子被自己馴服,讓自己從完美主義的框框裡走出來,學習漸進式肌肉放鬆,培養運動的習慣,適度的跟家人及朋友分享快樂悲傷,讓情緒抒發能找到出口,若仍無法改善症狀,亦可尋求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等專業人員的幫助,透過行為治療或是藥物治療讓疾病能得到更好的控制。2014.03.31(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

arrow
arrow

    山城風雲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