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正前後






婦人車禍顏面創傷有口難張開


矯正牽引找回肌肉記憶創先例


猛烈撞擊導致顏面受創,非開刀不可?臺中慈濟醫院口腔顎顏面外科團隊考慮手術對顏面神經傷害的後遺症,運用矯正牽引方式,成功找回病患的肌肉記憶,治療雙下顎關節脫位性骨折病患,創新突破的方法,在文獻上尚無前例。


年過半百的林女士,在臺中市經營小吃店,去年十月底,騎機車上班途中,遇到正在倒車的大貨車,剎車不及迎面撞上,當場血流如注,陷入昏迷,顱內出血的她在加護病房一待三天,從昏迷中醒來後,才發現有個更大的麻煩等著她。


原來巨大的撞擊,造成林女士兩側顳顎關節脫臼骨折、下顎後縮,位移達數公分,差點傷及關節後面的上顎動脈,雖然幸運逃過一劫,但也使得她顏面變形腫脹,整個牙床異位,緊繃的嘴有如被鐵條拴住,連吞口水都成了問題,無法咬合、口齒不清,只能吞食煮得稀爛的粥、切得很細很細的菜,正常咬合進食成了遙遠的夢。


遍尋各大醫院的醫師都說,如果在三個月內不趕快開刀,就永遠張不開口,但開刀有高風險,她萬般掙扎,沮喪得幾乎失去生存意志直到今年二月底,到臺中慈濟醫院就診,經團隊努力,突破醫療窠臼循非開刀模式,用矯正牽引做法,找回她的肌肉記憶,終於替林女士覓得解決之道。


  慈濟醫院李尚志醫師說,顳顎關節內側有一個肌肉,是幫助我們咀嚼時,做前突研磨功能的「外翼肌」,關節斷了,這個肌肉就拉住關節往內、往下走,下面還有很多神經跟血管,開刀的話,看不到也夾不到這個肌肉,想看清楚就要擴大傷口,顏面神經受損的機會將因此大增。考量其中的利與弊,憑多年的臨床經驗,經再三思考後,他決定以肌肉復健取代開刀。


李尚志醫師指出,林女士症狀看起來很複雜,但是進一步想清楚,下顎骨有雙懸吊系統,且她的肌肉、控制腦部的顏面神經都沒有受創,只要能恢復原來的肌肉的記憶,還是可以咬合、開口,他靈機一動,想到可以利用矯正牽引的方式,先取牙模,再接上橡皮筋,用它微小的力量帶動,讓肌肉慢慢往正常的地方去,逐漸讓林女士的關節恢復原有的功能。 


在李俊鋒、陳冠豪兩位醫師協助下,林女士搭配熱敷、服用肌肉鬆弛劑並行,張口寬度從原本不到 兩公分 ,到終於可以取出牙模的程度,半年的時間過去,矯正牽引顏面肌肉的復健奏效,可以張嘴到快四點五公分,她不只能吃飯,連花生都能咬得動了,有機會恢復百分之百的功能,林女士重拾笑容,再次對人生充滿信心與希望。


李尚志醫師說,口腔顎顏面外科利用身體的結構嘗試恢復「肌肉記憶」,又得到良好成果,在雙下顎關節脫位性骨折的狀況下,尚無前例可循。其實,所謂「肌肉記憶」常見在很多運動員身上,像是傑出的高爾夫選手舉杆、棒球選手揮棒的姿勢、拿起的角度,甚至軍事拆裝槍械與飛機駕駛員遇到危險時的彈射,都是再三訓練後成為不需思考,可以制式反射出來的動作。


女士受創嚴重,但張口咀嚼、說話五十年來,肌肉記憶也已經累積忘不了的慣性,醫療上沒有人試過把這個概念用在顏面復健上,沒有人討論過,透過林女士的例子,證明的確有肌肉記憶的存在,病患不會忘記怎麼吃、怎麼咬,怎麼吞,醫師只是提供一個機會,讓它順著管道慢慢回來而已。2011.12.15(臺中慈濟醫院公共傳播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山城風雲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