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圖:早年寒冬中取暖的「火籠」已難得一見,製作技藝恐有失傳之虞。


 


竹編火籠技藝式微


 台中縣東勢鎮茂興里地區,曾是台灣製作「火籠」的大本營,但在經濟繁榮、科技的發達之下,已被懷爐等科技產品所取代,使得這項竹編技藝逐漸式微並有失傳之虞;提著「火籠」取暖的時光,成為許多老輩寒冬中的回憶。


 早年有「冬天裡的一把火」之稱的火籠,是用竹篾編製,內置一個陶缽,裝盛燃燒的木炭,曾是國人寒冬取暖常見的用具。東勢鎮茂興里竹山巷地區因盛產竹子,居民早年靠山吃山的情況下,全賴竹編製品做為主要的謀生行業,包括斗笠、米籮、火籠等農業用具。其中,火籠的製作,深具盛名,年產十幾萬個,成為台灣的最大生產地。


 東勢地區火籠(客語稱為火沖)的製作,源自日據時代,但因民間買賣受到限制,銷路欠佳,直到台灣光復後的十幾年,是火籠等竹編製品的輝煌時期;據地方還會這項竹編技藝的劉任城回憶,當時以茂興里竹山巷劉家四大房共有二十幾人製作火籠,年產量高達十幾萬個,大部分是由外地商販前往收購,少部分則挑到鄰近的苗栗縣大湖、銅鑼、苑裡、通宵等地叫賣。當時物資較缺乏,每年到寒冬,不論男女老幼都備有一個火籠取暖,銷路相當好。


 火籠的製作要用三種竹子,籠身用黑葉竹、取其較有韌性經火烤而不斷裂的優點,籠腳用具有長而不打結的桂竹,籠耳則用節間較長,易於提拿的麻竹。製作時要先剖篾,將篾材準備好了先織籠底,串橫篾,然後做籠嘴、籠身、籠腳、籠耳,平常男工包括剖篾,一小時可做一個火籠。


 十幾年前,批發價一個一百元,扣除陶缽成本一個三十元,竹子成本十元,實得工資六十元,一天工作八小時也只有四百八十元,比一般工廠薪資還低,且所做的成品也不一定銷得出去,因而火籠的編織技藝已成為無人要學習的沒落行業。


 近幾年來,東勢地區已無人編織火籠為業,而劉任城等編織好手,也早已轉業經營果園,只有偶而做幾個火籠應景,供地方老輩回憶昔日時光,並憂心這項火籠製作的竹編技藝,恐有失傳之虞。90.05.0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山城風雲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