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勢鯉魚伯公廟造型全台罕見


  東勢鎮永安宮又名「鯉魚伯公廟」,用石頭堆砌成鯉魚形狀,具有傳奇的色彩,全台罕見。信眾每年中秋節會到廟前有「石母神」,為子女求「帶絭」、「換絭」或「脫絭」,成為客家庄居民重要的傳統生命禮俗之一。


 永安宮位於東勢鎮東安里,廟中供奉的主體是用石頭砌成鯉魚形狀。客家庄稱土地公為「伯公」,因而又稱為「鯉魚伯公廟」。廟前設有「石母神」,奉祀石母娘娘。主委張瑞賢指出,石母娘娘是地方孩童的守護神,每年中秋節也是石母娘娘的誕辰日,信眾都會與子女帶著豐盛功供品前往膜拜祝壽、求「帶絭」、「換絭」或「脫絭」。


  「絭」的外型是用早年類似乾隆通寶等硬幣,中央有正方形或圓形的孔,用紅棉線穿過並掛在脖子上保平安,形同一般廟寺的平安符。紅棉線必須每年中秋節更換,稱為「換絭」,直到十六歲成年禮或二十歲弱冠之年,再到神前謝恩,拿下絭,稱為「脫絭」。


  張瑞賢表示,為讓山城地區居民體驗「帶絭」、「換絭」的喜悅,永安宮今年擴大舉辦「慶中秋、來帶絭」活動,中秋節當天將由地方耆老依傳統習俗進行儀式。完成儀式之後,並安排信眾新丁粄DIY體驗活動。


 相傳早年大甲溪的溪面寬廣,水流達到目前的廟邊,經常造成水患。後來當地居民用石頭砌築堤防,堤防形狀像一條鯉魚,堤防完成後就相安無事,而在堤防處供奉石頭土地公,並稱為「鯉魚伯公廟」,成為地方居民信仰中心。


 另有一說,則是東安里溪畔有一口泉水井,井中有兩隻大紅鯉魚,居民稱為「金魚」。荷蘭人統治台灣期間,看到紅鯉魚很漂亮,就把魚捉走。結果,紅鯉魚被捉了之後,洪水一來就沖毀東安里溪岸。居民為防洪而砌築形狀像一尾鯉魚的堤防,並奉祀為石頭土地公,居民虔誠膜拜、香火鼎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山城風雲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