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勢鯉魚伯公文化祭孩童帶絭祈福

鯉魚伯公文化1  

東勢鯉魚伯公文化祭孩童戴絭祈福

 「台中東勢鯉魚伯公文化祭」活動,二十七日上午登場,市長林佳龍為造型鯉魚揭開布幕,象徵宣告「鯉魚伯公文化祭」活動開始;林市長在鯉魚旗寫上祈福,並祭拜鯉魚伯公、石母娘娘,也為三位小女童及三位小男童戴絭,祈求平安成長。

 由市府客家事務委員會規劃的「台中東勢鯉魚伯公文化祭」活動,活動在鯉魚伯公廟及鯉魚伯公公園辦舉行,吸引許多民眾參加,祈求平安。現場製作大型鯉魚造型米糕,並於會後與現場民眾分享;參加的民眾親手體驗民俗技藝,有捏麵人、龍鬚糖、童玩、客家花布、剪紙及摺紙藝術等,還安排精彩的山城區在地樂團「阿比百樂團」表演。

 市府客委會主委劉宏基指出,地方相傳早年大甲溪的溪面寬廣,水流達到目前的廟邊,經常造成水患。後來當地居民用石頭砌築堤防,堤防形狀像一條鯉魚,堤防完成後就相安無事,而在堤防處供奉石頭土地公,並稱為「鯉魚伯公廟」,居民虔誠膜拜、香火鼎盛,成為地方信仰中心。

 東勢區永安宮廟中供奉的主體是用石頭砌成鯉魚形狀,客家庄稱土地公為「伯公」,因而又稱為「鯉魚伯公廟」。廟前設有「石母神」,奉祀石母娘娘。相傳石母娘娘是地方孩童的守護神,每年中秋節也是石母娘娘的誕辰日,信眾都會與子女帶著豐盛功供品前往膜拜祝壽、求「戴絭」、「換絭」或「脫絭」。

 「絭」的外型是用早年類似乾隆通寶等硬幣,中央有正方形或圓形的孔,用紅棉線穿過並掛在脖子上保平安,形同一般廟寺的平安符。紅棉線必須每年中秋節更換,稱為「換絭」,直到十六歲成年禮或二十歲弱冠之年,再到神前謝恩,拿下絭,稱為「脫絭」。2015.09.27

arrow
arrow

    山城風雲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