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壩生態園區結合觀光、生態、電廠
台中市和平區馬鞍壩生態園區集結電力科技與生態廊道,不僅是中部水力發電重心,還蘊藏魚類、鳥類、蝶類、獼猴、山豬、山羌等豐富生態;可以看到水力電廠的轉型,更可以從魚道觀察魚兒逆流而上的自然生態,堪稱是「人間秘境」,增添民眾到中部橫貫公路東勢至谷關之間的一處遊憩據點,今年七月二十四日開園啟用以來,吸引許多民眾體驗這座台中全新的生態景點。
馬鞍壩生態園區的好山好水,台中市長林佳龍就盛讚是一處「人間秘境」,電廠與觀光旅遊及生態相互結合。不僅可以享受大自然的美,看到台灣電力公司發電廠的轉型,更可以從魚道觀察魚兒逆流而上的自然生態,充分寓教於樂,成為台中地區的新景點,從市中心到馬鞍壩生態園區約需一小時,適合民眾安排半日或一日遊。
馬鞍壩生態園區位在大甲溪流域,大甲溪流域象徵台中的發展史,要認識台中,就一定就要認識大甲溪,從上游七家灣溪有櫻花鉤吻鮭,到出海口高美溼地外海有白海豚,不僅生態豐富,也為人類帶來許多文明發展。「時代改變,觀念也要改變」,過去台電的發電廠以發電為主,現將電廠與生態結合,在馬鞍壩生態園區設置魚道及動態展示館等設施,提供學校作為環境生態教育使用。這種改變,不僅可以與當地環境做更多結合,也可讓沿途光的觀光景點更加豐富,為台灣生態教育盡一份心力。
大甲溪溪谷垂直變化落差,蘊藏水力高居全國首位,是中部水力發電重心,台電公司為關懷地方發展,民國一0二年決定將大甲溪電廠轉型為生態電廠;首先整理馬鞍壩區環境,與林務局、臺中水利會等單位合作,結合谷關溫泉及下游之八仙山、馬鞍壩、白冷圳,形成一個可以「輕車客運、鐵馬重機、老少皆宜、漫步健行、知性觀景、山水攝影、溫泉泡湯、名泉泡茶」的「森林‧水資源‧電力科技‧生態走廊」,成為生態及能源教育的知性旅遊環境。歷經一年半,完成「大甲溪生態走廊─馬鞍壩生態園區」並開放民眾參觀。
水力發電廠轉型生態電廠由大甲溪發電廠規劃設置的生態園區,主要範圍在天輪發電廠及馬鞍壩兩區。位在上游處的天輪社區前的大甲溪天輪發電廠和白冷鐵馬補給站,是單車族最愛的補給中心。這裡不僅提供飲料、水及食物等物資,還有以大甲溪發電廠發電尾水製造的白冷冰棒。
馬鞍壩生態園區集結電力科技與生態廊道,其中,生態魚道可近距離觀察逆流而上的魚類,一旁的「鷺鷥島」則蘊藏大甲溪流域鳥類生態,另還有蝶類、獼猴、山豬、山羌等,也都藏身在園區中。串連馬鞍壩、谷關溫泉、八仙山森林遊樂區、白冷圳、客家文化園區、梨之鄉休閒農業區等景點,打造成台中山城區帶狀旅遊路線。
馬鞍壩調整池中央的小島-「鷺鷥島」,是一個自然生態區,島上林木盎然,在無人類的干擾下,吸引各種鳥類棲息,其中又以體型較大的白鷺鷥、黃頭鷺及夜鷺數量最多。在園區岸邊遠眺,可見蒼綠的小島上,斑斑白點在林稍躍動,岸邊微風吹彿,令人精神放鬆神然忘我;早晨黃白鷺外出覓食,夜鷺守島;傍晚時刻黃白鷺回巢,夜鷺出勤,群飛於小島上空,呈現一幅迷人的景象。隨著水位的高低,鷺鷥島的周遭會有小野鴨繞著鷺鷥島游泳,悠游自在,從早到晚都有不同鳥類進駐,顯示鷺鷥島早已自成一個生態圈。正如馬鞍壩一旁馬賽克拼貼而成的生態彩繪內容一樣,「白鷺飛翔、魚躍馬鞍」。
「天輪白冷吊橋」位於馬鞍壩與大甲溪發電廠之間,中橫公路往谷關方向指標二十二公里處,原是日據時代林業開採員工聚落,在白冷地區大甲溪兩岸主要通道。白色的橋柱,紅色的鋼索,橋長一百公尺,長虹臥波,橫跨大甲溪,橋下溪水潺潺,與青山翠谷相輝映,晨昏漫步橋上、涼風徐徐,清澈溪水。橋上往上游,可眺望大甲溪發電廠出水口、大甲溪天輪廠四支擎天巨管引水發電,肩負台灣電力系統的調度;向下游遠眺鷺鷥島,鷺鷥翱翔天際,美景盡入眼裏,如置仙境。
早年吊橋尚可供通行小行汽車,目前因年代已久,在安全考量下,僅供民眾步行,車輛改由馬鞍壩頂道通行。由台八線側走過吊橋左轉約五分鐘,即可到達擁有百年歷史、新社區命脈的水利建設工程白冷圳入水口及回水紀念碑;向左行約十五分鐘可達馬鞍壩生態園區,來趟林森水資源 電力科技與自然生態相結合的知性之旅 。
不少遊客到白冷絕對不會錯過的美食,就是「白冷肉包」。這家店已經有四十幾年的歷史,第一代主人是從石岡區土牛里移民而來的客家人,原本開設雜貨店兼賣客家包子,沒想到包子極受歡迎,甚至反客為主,成為店裡最熱賣的商品。蒸得白白胖胖的包子,一扒開,香氣四溢,一咬下去,瘦肉與筍絲加上胡椒粉調味餡料,口感豐實。
馬鞍壩生態魚道是大甲溪流域中第一座魚道,早在民國八十七年就已設置完成,直到九十二年增設魚道(梯)水中攝影,將魚類的游動情形與影像回傳,提供學術及生態的觀察。馬鞍壩攔水發電,對魚類棲地確實會造成部分影響,隨著生態魚道(梯)的完成及使用,讓水壩的建置對生態的衝擊降到最低。
魚道(梯)的開放參觀,讓人看到大甲溪電廠在環境保育與維持生態的努力及成果。水池式階梯及丹尼爾式2種魚道(梯)沿著馬鞍壩體平行建置而成,提供臺灣原生種魚類洄游,透過兩扇透明觀景窗,可看到魚道(梯)水位的高低變化,碰上魚類洄游時,更可近距離觀察逆流而上的魚類。
大甲溪豐富的水文及綿延的流域,孕育了許多魚種,大部分為臺灣鏟頷魚、臺灣石賓、溪哥仔等等。九二一震災前,大甲溪的魚群種類多樣且數量繁多,是釣客們的最愛,假日晚一點出門,大甲溪沿岸幾乎都被釣客們的車給停滿。然而,隨著地震、水災等天然災害的威脅,大甲溪水文的變化不復以往,魚類數量亦急速銳減。
鄰近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的馬鞍壩除了可觀賞到魚類、鳥類之外,植物的多樣化也吸引許多動物棲息,如常可觀察到的寬青帶鳳蝶、大鳳蝶、白紋鳳蝶;猴子、山豬甚至保育類動物的山羌等,都藏身其中,在馬鞍壩一旁的生態展示中心,便訴說著有關大甲溪的生態故事。
若想好好觀察馬鞍壩的鳥類生態,不妨利用由舊辦公室改造而成的「發呆亭」,沒有多餘擺設、簡單素雅的空間,是一個可遮風避雨觀察鳥類的好地方。除了自然生態景觀,馬鞍壩更結合電力教室的概念,展示微水力發電機、水輪機動輪實體、風力發電機與太陽能發電等設備。
將大甲溪生態電廠的概念推廣落實的,是甫退休的廠長鄭郁邦。鄭廠長於一0二年度接掌大甲溪電廠後,認為電廠可朝向更親近自然、更多元、更開放的方式來角度,深入大甲溪,認識大甲溪電廠。走一趟大甲溪生態園區,親自體驗「森林、水資源、電力科技」 的生態走廊,接觸大甲溪流域的鳥、魚、蝶 以及植物生態,感受環境與電廠的共生共存。
在廠長與員工們的共同努力之下,大甲溪生態走廊由原本的藍圖,逐漸轉變為一個個有形的展示實體。大甲溪電廠的堅持與努力,除了獲得一0三年度企業環保獎殊榮外,也獲得林務局、林管處以及臺中市和平區在地人士的肯定。
更有和平地區經營農場多年的羅濟貴先生,於晚年時將畢生收藏的蝴蝶標本全數捐贈給大甲溪電廠,希望大甲溪電廠繼續照顧他的畢生心血,可見在地人士對電廠用心經營的肯定。
目前馬鞍壩生態園區僅開放平日參觀,分上下午兩時段,上午時段-9:30~11:30,下午時段-14:00~16:00;民眾需於3日前以電話預約,預約電話:04-25941574轉625孫先生;為維護遊園品質及生態保護,每時段參觀人數限額35人。2015.10.25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