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客家庄多種點心類「粄」。








圖:東勢客家婦女蒸製「甜水粄」。


 



「粄」是傳統客家庄點心類副食品


台中縣東勢地區客家先人曾飽受戰亂、飢荒,離鄉背井長途跋涉來台,從事偏僻山區開墾、建設家園,以節儉、刻苦、勤勞的生活孕育出特有「吃的文化」。其中,元宵節新丁粄(紅粄),深受老一輩山城鄉親的喜愛。


客家庄點心類的副食品,除做為節慶的供品外,並做為工作時補充體力的點心。客家居民稱粿為「粄」,客家庄最常見的點心類食品有:紅粄—閩南人稱為「紅龜糕」,元宵節時的新丁粄,也就是「紅粄」。內包花生粉、甜豆沙或紅豆、綠豆餡,包成橢圓形的粄團,再用有龜甲、壽字或吉祥花紋的粄印印製而成。客家人每逢新婚、壽誕、拜拜、祈願、喜慶等日子,常做紅粄。


擠粑—國語稱為「麻糬」,是客家人常做的點心,不論婚喪喜慶或是廟會拜拜,都是大量製做「擠粑」,以饗賓客。芋粄—用再來米磨成米漿,加入刷成條狀的芋頭做成塊狀蒸熟,上方放些蝦米、炒蔥等香料,是中秋節拜土地公的主要供品。發包—又稱為發粄,粄漿加入發酵粉,蒸熟後會隆起裂開,稱為「笑」,裂開的越漂亮,表示發財的徵兆,通常是在農曆春節及清明節時蒸製。


水粄—閩南人稱為「碗粿」,粄漿內放糖用碗裝蒸熟,就是「甜水粄」。若粄漿直接蒸熟再灑上炒香的配料,則是「鹹水粄」。米篩目—是用粘米漿以特製的刷板,刷出圓條狀的粄條,有人稱「老鼠粄」或「屎條粄」。一般是涼拌糖水而吃,也可加佐料煮成鹹口味。98.01.2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山城風雲錄 的頭像
    山城風雲錄

    山城風雲錄

    山城風雲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