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客家庄農曆年仍沿襲的特殊習俗,家中有喪事未滿週年者不可炊甜粄(年糕)。
客家庄過農曆年習俗與禁忌
東勢地區是台中縣內最大的客家庄,客家庄居民在過農曆春節前後,有很多傳統習俗、規矩與禁忌與其他地方迴異,至今仍沿襲著,形成一種很特殊的客家文化。
東勢區客家居民早年的生活刻苦,平時很難吃的飽,只有在過年時較有豐盛的食物。 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 稱為「入年架」開始辦年貨、炊甜粄﹙年糕﹚、鬆糕,二十六、二十七日炊發包,二十八、二十九日炊菜頭粄﹙蘿蔔糕﹚。客家人稱糕為「粄」,甜粄代表有甜頭,鬆糕客語音同「昇高」有步步高升之意,發包指越發越好,菜頭粄則求個好彩頭,這些都是客家居民農曆必備的應節吉祥食品。
客家居民準備過農曆年應節糕點,有一項最特殊的習俗至今仍沿襲著,就是家中有喪事未滿週年者不可炊甜粄(年糕),只可以炊鬆糕,拜拜所用的甜粄必須由內親﹙嫁出去的女兒或姊妹等﹚炊好送給。當年農曆十二月若月小就在二十八日晚、月大則於二十九日晚拜天公。除夕夜晚通宵點燈,俗稱「點年光」。
農業社會中早年又有「三十晚做大人」的習俗,就是有些居民生兒子後擔心兒子長大無錢娶老婆,而抱養一位女孩,稱為「童養媳」。等兒子成年時不必舉行結婚儀式,就在農曆年三十夜晚,讓兒子與童養媳成親同房,叫做「圓房」或「送做堆」。不但節省一筆娶媳婦的費用,而生有多位女兒的父母又可提早將有「賠錢貨」之稱的女兒送出去。
農曆春節年初一都是在「交春」季節前後,客家人習慣於當天結伴到住家附近廟宇或「伯公廟」﹙土地公廟﹚燒香拜拜,稱為「走春」。部分較講究的客家人當天開門要選吉時,出外選「利方」以求好彩頭,同時要說吉利話,忌諱提到病或死的字眼。98.01.22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