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避免高糖份或非天然的食品添加物,減少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孩子煩躁、無法專心機會。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遠離含糖飲料多運動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就醫小病患,在暑假期間遽增,臺中慈濟醫院身心科 蕭亦伶 醫師提醒家長,這類病患過動與發呆的症狀表現常混合出現,多運動對腦部發育幫助很大,而國小即將開學,正是觀察孩子行為的好時機,建議及早就診以避免造成揮不去的挫折成為一生夢魘。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常被 老師歸類為調皮,而這些孩子因注意力不足,常看錯題目、寫錯答案,跳題或寫功課拖拖拉拉,導致學業成績不佳,遭家長斥為不認真,有些其它小朋友的家長還因此要求過動的孩子調班。
蕭亦伶醫師指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病患天生腦部內分泌系統多巴胺分泌不穩定,也有遺傳性,三、四歲幼兒如果常換玩具,活動量很大、整天忙個不停,是可能的癥兆之一,但比較明顯的時機還是在上小學後,如果老師一直得用非常多的力氣提醒班級規範,成績起伏大或者常發生人際衝突,這時就要多注意。
蕭亦伶醫師表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在臺灣的發生率近百分之八,研究顯示,男女比率是1點多比1,小男生因坐不住、愛講話,會捉弄其它同學等「調皮」的行為而被注意到,比較容易被忽略的是發呆的小女生,動作慢、寫作業拖拖拉拉,多數師長認為這樣的學生很乖,只是動作比較慢,沒有大問題,其實卻是「注意力不足」的潛在族群。
大多數「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病患常兼具注意力不足與過動兩種症狀,有時看他精力充沛,寫作業卻又可以坐上幾小時發呆,而且年級愈高愈辛苦,因為專注力差,學業成績始終跟不上,而衝動情緒使然,又會導致常與同學爭執或打架的狀態,久而久之人際關係愈來愈差,有些老師直接放棄「壞孩子」,把他們分配在最邊邊、最後面的座位。
早點發現早點治療絕對是必要的。今年升國一的男生林同學,媽媽去年帶他就醫時,已合併憂慮與焦慮,常自覺做得不好、不對,動不動就哭泣,遇考試時非常焦慮,經藥物與行為治療一年後,學習專心看考卷、小心做答,成績回到前五名內,對自己更有信心,家長、老師都感覺得到他的進步,親子關係也變得更好。
蕭亦伶醫師表示,治療方法是搭配藥物調整多巴胺分泌平衡,加上行為治療,教孩子用手指、念出聲、逐行閱讀,防止看字跳行、題目看錯,情緒上來的時候,暫停三秒冷靜一下,想想看有無其他處理事情的方法。老師讓這些孩子坐在前排中間或安排梅花座,減少週遭過多的環境刺激影響,提升專心度與控制衝動,也可以委任孩子當小助理,增進他們的自信心,有利於改善症狀。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大部分都很聰明,卻也很敏感,感受到挫折的程度,會比一般孩子多。」 蕭亦伶 醫師建議家長除理解他們的情緒障礙外,應多讚美他們的努力與進步,而不是動輒打罵,以免適得其反。相對同齡孩子,「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腦部發育比較慢, 蕭亦伶 醫師指出,多做運動式的活動,有助於促進孩子腦部發育。還有很多這類的孩子會有過敏性體質,食物選擇很重要,避免高糖份或非天然的食品添加物,減少他們煩躁、無法專心機會。
曾經有媽媽陪小孩就診,發現先生也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症狀。 蕭 醫師強調,這類疾病有遺傳性,如果早點找到有興趣的工作或調整工作型態及方式比較能專心。成人病患的特徵是做事沒有組織,什麼都想要做,每種事都做一點,結果什麼做不好,一位 國小 老師因此常忘記跟老婆、小孩的約會,最後為趕時間出車禍,還被老婆小孩嫌。
雖說就醫愈早愈好,但家長也不必太焦慮。 蕭亦伶 醫師表示,如果開學後,孩子才換新班級,還在認識新同學與新老師的階段,注意力較分散是很自然的,不妨觀察半個月、一個月,如果一個月以上仍有衝動又要提醒多次,就可以請兒童心智科醫師依症狀評估。2013.08.27(臺中慈濟醫院提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