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腦刺激手術改善巴金森氏症狀


另類「搖頭族」病患重新擁抱生命


「早知道效果那麼好,十年前就該動手術。」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陳詹麗菊,抖動、僵硬愈來愈嚴重,全身亂動到幾乎成了另類「搖頭族」,多年來,根本不敢出遠門,今年二月在臺中慈濟醫院接受深部腦刺激手術,幾個月下來,生活品質大幅改善,讓她心有所感。如今的她計畫月底去合歡山走走,重新擁抱生命。


巴金森氏症會造成運動功能障礙,是僅次於失智症,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發生率約佔六十五歲以上人口的百分之一到二,台灣病患超過三萬人。臺中慈濟醫院神經內科 郭啟中 醫師說,巴金森氏症病因是腦內多巴胺分泌太少,致病原因不明,多數非遺傳性,病患大多於五十、六十歲發病,陳詹麗菊發病時間比較早,至今快廿年。


郭啟中醫師指出,巴金森氏症的治療,目前除藥物之外,還可以利用深部腦刺激手術(DBS),適用對象是病程在中重度第三期以上、使用藥效變差或合併亂動症,有效緩解症狀,改善生活品質的機率很高。


今年六十三歲的陳詹麗菊,四十五歲時左腳不自主抖動,就醫後確診是巴金森氏症,她想既然無法治癒,於是置之不理,但兩年後,抖動、僵硬愈來愈嚴重,左手也出現症狀,甚至無法穿衣、扣鈕扣,身體抖到不平衡而跌倒,才開始接受藥物治療。十年前,她聽說動手術可以治癒巴金森氏症,特地到花蓮慈濟醫院就診,發現手術僅能控制,仍沒辦法治好,加上子女擔心手術風險,最後作罷。


將近十五年的藥物控制,陳詹麗菊的藥量越來越增加(四小時服藥一次),最多一天服藥近廿顆,雖然稍微減緩手腳抖動,但服藥次數頻繁與藥物副作用,導致她的眼睛無法睜開、說話不清楚、口乾舌躁,讓她十分灰心。最麻煩的是她搖頭晃腦得很厲害,另類「搖頭族」嚴重影響社交,朋友忍不住說「你的頭這樣甩來甩去,我光是看,就覺得頭暈。」


經臺中慈濟醫院神經醫學中心團隊評估,她決定於今年二月接受深部腦刺激手術治療,在右腦視丘下核植入晶片,利用電量不同參數控制左邊手腳抖動症狀。手術迄今三個月,症狀獲得控制,改善生活品質,口服藥量也大幅減少,恢復社交生活。過去三餐、起 居由 先生打理,現在已不需家人照料,可以繼續做環保,月底還打算跟家人去合歡山走走,重新享受擁抱生命的快樂。


陳詹麗菊說,如果知道效果那麼好,就該早點開刀。 郭啟中 醫師指出,以這位病患的情形來看,她的病程十年前就已是第三期,如果能早點手術,除了可以及早改善症狀,應該也可以保有更好的運動機能、減少更多藥量,同時讓生活品質更為提昇。2012.05.24(台中慈濟醫院提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山城風雲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