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罕見腸繫膜動脈剝離腸中風


一小時內放置支架重建腸動脈血管生死關救命


報章雜誌報導腦中風,甚至耳中風,都時有所聞,六十歲的楊先生卻罹患少見的「剝離性腸中風」,經及時放置腸支架,平安出院。臺中慈濟醫院影像醫學部長嚴寶勝醫師指出,文獻顯示,全世界記錄過這類的腸中風案例僅七十例,成功放置支架不到十例。


先生是上校退伍的職業軍人,長年有胃潰瘍病史,因為很能忍痛,胃都出血了,他都不覺得有什麼很明顯的不適。二月份的一個周末,他突然腹部劇痛,忍到臉色發白、手腳冰冷才送醫,臺中慈濟醫院心臟血管科主任余榮敏經由電腦斷層影像,懷疑他的動脈血管剝離,進一步做血管攝影,確診是罕見的上腸繫膜動脈剝離引發腸中風,由影像醫學部嚴寶勝主任緊急放置動脈支架,術後平安出院。


動脈剝離是急症,死亡率達七成以上, 楊 先生能死裡逃生可說是十分幸運。余榮敏醫師指出,上腸繫膜動脈剝離的病患,以往傳統手術治療的方式,是由心臟外科醫師採取類似心臟繞道手術的作法,從腸道動脈接一個管子出來,但開腸剖肚合併症的風險較高,而裂掉的血管變得很脆,重建血管有一定的難度,還得搶時間,如果沒辦法在黃金六到八小時內及時接上血管,上腸繫動脈無法供應整個小腸加上右半邊大腸的血液,就會出現腸壞死,未能及時切除壞死的部份,可能引發腹膜炎,這時的死亡率幾乎百分之百,就算是成功切除壞死的腸子,病患也將面臨無法吸收營養的問題,是一個十分棘手的病症。


幸好,近年來,因應全球邁向老年化社會的趨勢,導管支架技術愈來愈進步,余醫師表示,遇到這類腸動脈剝離,第一選擇是先用導管治療,從右大腿動脈放入導管,置入支架,重建腸子血管,一旦成功就不必動用外科手術,減低以往開腸剖肚的大手術,麻醉、手術當中的風險。


影像醫學科嚴寶勝主任只用了不到一小時就完成放置 楊 先生的腸支架。他指出,拜科技進步所賜,能放在血管的支架愈來愈普遍,以前能放支架的包括:心臟、頸動脈與四肢,近幾年進步最快速的是,在顱內放支架治療顱內中風,衛生署已在幾個月前通過。


先生因為上腸繫膜動脈剝離引發「急性腸繫膜缺血症」,簡單的說就是,因為正常血液供應沒辦法到腸子去,產生的缺血現象,由於這個動脈是消化器官主要的血液供應者,所以會有致命的影響。嚴寶勝主任指出,正常血管,在影像攝影中整條都是亮的,楊先生腸子動脈剝離三點多公分,這段血管在影像中不見了,下面的血流也很慢,幾乎看不到,剩下一點點正常而已,血流不過去,再不治療也會堵起來,到時候這個動脈所供應的腸子就要壞死了。


嚴寶勝主任表示,所謂剝離是指血管內壁破了一個洞,血液灌到中膜假腔,造成血管假腔壓迫到真腔,真腔動脈內的正常的血液愈來愈少,管徑愈來愈窄或是完全塞住。病因有可能是高血壓、血管硬化,導致血管內壁變脆,內壁破裂剝離,支架作法是將導管放入真腔血管內,撐起血管,將內壁貼回去,讓快完全阻塞的血管重建起來,腸子血液供應正常。


臨床上,腸動脈血管栓塞較其它地方的發生機率少一點,動脈剝離更罕見,文獻中極少有報告,嚴寶勝主任指出,文獻報告顯示,全球有記錄的個案只有七十例,而成功做腸支架的只有十例。有可能發生率並不那麼高,但也不排除有大部份被誤診為腸胃炎、胃潰瘍之類的問題,等再回診時,腸子壞死就成了致死率極高的腹膜炎。


動脈剝離的預防之道是控制血壓,高血壓、血管硬化都是病因,在鬼門關前走一趟的楊先生,感恩醫療團隊爭取時間搶救生命,直說未來一定要多注意生活起居,少量、多餐、多運動,以八分飽為目標2012.05.22。(臺中慈濟醫院公共傳播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山城風雲錄 的頭像
    山城風雲錄

    山城風雲錄

    山城風雲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