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找出真兇,避免藥物愈用愈多


  台灣目前已邁入高齡化社會且老年人常因患有多種慢性疾病而使用多種藥物,可能因藥物副作用或藥品間的交互作用,引發不同的身體反應,造成身體某些不舒服症狀,當再次看醫生時,基於『對症下藥』而又增加其他藥物,因此,為避免藥物愈用愈多,我們『藥』找出真兇,以達到藥物真正的治療效果並維護用藥安全。


  衛生署豐原醫院藥劑科廖慧伶主任表示,藥物與藥物之間或是藥物與食品之間的交互作用,都可能引發不同的身體反應,甚至影響藥物的效果。藥品的選擇會因個人體質、潛在疾病與對藥品不良反應的耐受力而有不同,無論是到醫院或診所看病或在社區藥局買藥,皆 應告訴 醫師或藥師自己的用藥相關資訊,例如藥品過敏史、特殊飲食限制、患有其他疾病、服用其他藥品、懷孕或哺乳…等,讓醫師及藥師可以依身體狀況評估後,給予最適切的藥物治療。


  豐原醫院曾有位77歲老阿嬤,因高血壓、心臟病等慢性病須長期用藥,加上常年暈眩老毛病,是個醫院裡的老病號,近來因嚴重暈眩而被送進醫院,經醫師、藥師仔細評估發現,可能因併用了多種藥物而加重暈眩症狀,經適度調整用藥後,不僅用藥品項減少,暈眩症狀也緩解了。


  廖慧伶主任表示,其實這種現象是可以避免的,例如:降血壓藥物「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一般簡稱ACE阻斷劑),可能發生乾咳副作用,大部份民眾會以為自己感冒了或氣管不好,所以請醫師加開止咳藥,而有些綜合止咳藥水可能含有抗組織胺及鴉片類止咳劑成份,長期使用可能造成便秘副作用,於是又在用藥中增加軟便劑,就此讓藥愈用愈多。


  另外,有些高血壓、心臟病常用的藥物,如「鈣離子阻斷劑」、ACE阻斷劑」「甲型、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α/β-blockers)」、「血管張力素拮抗劑」、硝酸鹽類藥物、抗心律不整藥物或末梢血管擴張劑等,可能發生暈眩的副作用,或讓原有的暈眩症狀加重,尤其對老年人是一大困擾,卻因民眾不知情而一再就醫、一再增加用藥,就此讓自身所承受的藥物風險不斷增加。


  廖慧伶主任提醒,用藥期間千萬不要因為有某些不舒服的症狀就要求醫師增加用藥或自行使用藥物,其實只要找出造成身體不適的藥物真兇,就可減少用藥品項,更可避免個人用藥風險如滾雪球般愈來愈大。99.07.08(署立豐原醫院提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山城風雲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