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的春天-青葉部落魯凱編織創意展
縣立文化中心編織工藝館邀請來自屏東縣三地門鄉唯一的魯凱族部落,青葉村自製的的文化創意作品與產品展出,「部落的春天-青葉部落魯凱編織創意展」是近期推出的重要展覽,即日起展出至 8月29日 止,歡迎有興趣民眾踴躍前往參觀。
青葉村是屏東縣三地門鄉唯一的魯凱族部落,緞面繡、十字繡、鎖鏈繡、貼布繡刺繡的百合、蝴蝶、陶壺、百步蛇等這些美麗的圖騰,是族人生活與記憶的一部分,也是彭春林從小吸收文化養分、日後從事創作、重新詮釋傳統的重要來源。
而今透過「紋飾」、「色彩」、「技法」的了解與轉變,彭春林帶領部落媽媽與祖先們繼續對話,設計出一系列現代魯凱族的文創商品。屏東青葉村魯凱族青年彭春林棄醫職、挑戰禁忌,將婆婆媽媽的編織才藝在部落中傳承下去。
曾於榮獲縣立文化中心第四屆編織工藝獎「首獎」的彭春林表示,雖然傳統魯凱族文化中,有男性不碰織布、刺繡等女紅禁忌,但兒時在青葉部落裏女性長輩們繡繡補補的畫面、祖母織布的打棒聲、小孩撿著姑姑們繞線玩耍的樂趣等,讓他小培養出對織繡創作的熱愛與天賦,始終像不滅的火花。
幾經衝突,他放棄獸醫畜牧之職,選擇忠誠面對自己的興趣,將魯凱族的故事、圖騰、文化,經由設計、排列組合轉變為系列商品,例如他大量了「蝴蝶」紋飾,在魯凱族傳說中,「蝴蝶」象徵男孩的敏捷、勤勞與速度,也象徵女孩的純潔與成熟智慧,代表了起飛、蛻變、把握當下等意涵,彭春林的許多織繡品,都以蝴蝶為主角。蝴蝶的翅膀、觸角,幻變成動人的家飾,是他一開始最受矚目的創作,並經過二代、三代的轉換,讓蝴蝶的情感或表情有無限延申的想像。
彭春林於1997成立「彭春林創意工房」,以發展魯凱族之文化元素為創意出發點,帶動青葉部落的織繡生產,1997獲得第四屆編織工藝獎「首獎」、2006在三地門的水門村成立第一間門市「布落空間」,使民眾可以在固定地點買商品,並於2009獲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評選為臺灣工藝之家。
彭春林帶動部落的織繡生產,而今魯凱族傳統織繡的文化特色,已成為青葉部落轉型發展現代魯凱族的文化商品的重要基礎,近年來更用青葉村當地的植物做染料,在作品中,加入植物染布。彭春林說,終極目標是希望從染、織和製作的素材全部都採用青葉村當地的材料,讓青葉村成為織、染、繡文化特色的部落。
活動除展出青葉部落近幾年研發的編織文創產品,並於7/3(週六)下午1點起舉辦導覽與示範活動。遠從屏東青葉部落來的林月善、麥秋珍、俞馨惠、陳金蘭、洪冬子等分別示範十字繡、貼布繡、珠繡、鉤網、編籃等製作之文創商品,並將於8/29配合舉辦相關「魯凱族刺繡」、「魯凱族鉤網」體驗與創意市集特賣會。99.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