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近年成果發表
農委會新社種苗改良繁殖場的專長,不只是新社花海花卉的栽培,更是台灣許多農作物種苗改良繁殖的研發地;場方十八日舉辦「二0一六種苗科技研發成果發表會」,展示近年來重要的研發成果,包括:水稻DNA分子鑑定技術、育成馬鈴薯「種苗四號」、規劃多肉植物種園圃等成果。
場長楊佐琦指出,農委會新社種苗改良繁殖場,從民國二年創設迄今已一百多年,日據時代是台灣最重要的蔗苗養成機構,帶動台灣糖業蓬勃發展,也是東南亞地區的「高地苗圃」,光復後則為農作物種苗改良繁殖的發源地。新社花海開辦十一年來,許多賞花遊客都誤以為種苗場是專門種植花卉的單位;事實上,種苗的改良繁殖才是該場的主要業務。
種苗場生物技術課指出,水稻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ㄧ,藉由優良的品種與栽培技術,才能栽種出高品質又好口味的水稻;為此,種苗場與台大農藝系合作開發一套水稻DNA分子鑑定技術,可有效鑑定稻種及市售米的品種與純度,確保農民栽種品種純度與保護消費者權益,並提升台灣水稻品質與產業的競爭力。
種苗場品種保護課助理研究員張勝智表示,馬鈴薯是台灣冬季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物,雖有多樣國外品種,但因栽培環境差異,造成產量難以提高,且「晚疫病」病害發生嚴重;因此,種苗場投入心力研究改良,除了早先育成「種苗二號」,近年來再育成「種苗四號」,具有好吃、高產量、高品質、耐「晚疫病」等優點。
楊佐琦場長表示,該場從民國九十七年至一百年期間陸續收集眾多地多肉植物種原,並在新社花海活動中設館展出,獲得許多遊客的讚賞;為延續展示的教育和利用意義,在種苗場中規劃一處多肉植物展示區,包含十四個科,共百餘種,主要分為仙人掌科、景天科、大戟科、百合科及龍舌蘭等常見種類。2016.11.18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