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網路線遭拔掉國中男生竟想打媽

醫師籲注意三成青少年網路成癮

十四歲的國二男生阿信,玩網路連線遊戲,直到凌晨三、四點還不想睡覺,媽媽講不聽,氣得動手拔網路線,他竟作勢動手打人。臺中慈濟醫院身心科蕭亦伶醫師推估,十個青少年有三個出現網路成癮傾向,當上網無可避免時,建議家長建立規則、監督,帶領並陪伴孩子走向戶外,親子共同找出虛擬世界以外更有趣的事。

再過幾天是329青年節,社會都期許年輕世代學習開國先烈,承擔大任,反觀今日年輕人瘋上網,動手想打的是生養自己的媽媽,古今對照何其諷刺,但事實是,隨著科技進步,小小孩接觸智慧手機、平板與網路的年齡愈來愈早,許多家長發現,子女上了國中後,沈溺網路的情形有明顯的趨勢,阿信就是典型的例子。

阿信媽媽說,小學時阿信在課業上表現十分優異,成績一直保持前十名,個性也很開朗,上國中後課業加重,在班上的排名直直落,他開始變得煩躁、容易生氣、食欲變差,甚至「懶得跟同學講話」,感覺功課壓力很大。

阿信的爸爸長期在海外工作,媽媽是職業婦女,發現孩子個性劇變,手機與網路的費用也不斷增加,常上網玩連線遊戲到半夜還不上床睡覺,剛開始認為是青春期正常的階段,加上無暇管教,並沒有特別在意,直到有一天,阿信凌晨三點還在電腦前玩遊戲,媽媽講也講不聽,氣到直接拔掉網路線,阿信作勢要打人,媽媽驚覺不對勁,趕緊帶孩子看身心科。

「上網很有趣,大家組隊一起打怪,在校沒有很多朋友,但在網路上創造的角色,獲網友們肯定,覺得他很棒、能力很好,所以把零用錢省下來買點數,還會翹課偷跑去網咖玩,雖然也想過要早點睡,但是一下子又忘了,媽媽在旁邊一直唸,令人煩躁,網路線被拔掉更加生氣,才會忍不住衝動。」阿信道出他的網路心情。

這番話在臺中慈濟醫院身心科蕭亦伶醫師聽來,阿信屬於典型網路成癮的個案。她說,憂鬱、易緊張,人際社交互動技巧不足,甚至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網路成癮機率較高,這類孩子碰到真實的人就會避開,網路上不必跟真人接觸,可以少掉焦慮、害怕,透過隔一層網路打字聊天跟人互動,或是創造一個虛擬的角色,模擬有成就感的角色、表現自己,跟在現實的世界裡截然不同的成就感愈來愈大,就會吸引他愈來愈往那個方向走,最後的結局互為因果。

在現實社會中,處處可見低頭族埋首滑手機,即使在學校也有不少作業是必須上網才能完成,無可避免的網路接觸,開拓孩子的視野,但父母應如何做到預防子女成癮?蕭亦伶醫師說,全家人一起分享生活興趣與網路資訊,是不錯的方式,但絕不建議家長,為了讓孩子不吵不鬧就給個平板,讓他們自己玩。

醫師說,父母如果一直未能發現孩子過度使用網路,可能讓他們選擇網路的管道去處理情緒問題,一旦發現又沒有時間去幫忙處理,當然會導致症狀愈來愈嚴重。父母應有協助孩子處理憂鬱、焦慮情緒的能力,當發現子女異狀時,與孩子一同討論,共同建立規則,讓他們選擇在寫功課前、後上網、使用多久?重要的是得做到監督,不要一忙起來,過了幾個月、幾年才發現孩子老早已玩到晚上一、兩點。其次,也可以請學校輔導室協助,在學校的情境中,學習處理人際互動問題或學校適應狀態所產生的情緒問題。

蕭亦伶醫師指出,二○○五年,一項全球調查顯示,臺灣十六到十九歲的青少年,網路成癮超過百分之十七,時隔數年,科技躍進的結果,推估網路成癮青少年已近三成。那麼該如何判別還在成長期的國、高中階段,是不是已經網路成癮?又如何將他們拉出網路深淵呢?蕭醫師表示,判定是否網路成癮的方式包括:1.上網是否影響生活:上網上到不吃、不喝、不睡,上課打瞌睡。2.課業:花太多時間上網,無法用心學業,成績下滑,甚至拒學。3.人際互動:對真實社會人與人之間互動愈來愈沒有興趣。4.是否影響到情緒:焦慮、憂鬱與失眠。

矯正網路成癮的方式,可多管齊下,蕭亦伶醫師表示,藥物可以調整情緒波動,在人際互動、情緒焦慮輔導處理上,倚重學校老師協助教導學生如何處理緊張、焦慮、有壓力的事,長期低頭、打電腦,也不能忽略肢體伸展的重要,家庭生活中,朋友、家人不妨陪子女走向戶外,找出比虛擬世界更讓他們感興趣的事,如登山、騎腳踏車等運動。2014.03.24(臺中慈濟醫院提供)

arrow
arrow

    山城風雲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