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陶藝家張世朋釉與陶-陶藝創作個展


  「七分窯」陶藝家張世朋,921大地震之後,為幫助重創的家園恢復元氣,及陶瓷技藝的傳承,從此投入陶藝創作。「張世朋釉與陶-陶藝創作個展」即日起至明年113日,在臺中市立葫蘆墩文化中心3樓編織文物館展出,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前往觀賞。


  陶藝涵括捏塑、拉胚、陶刻、釉料等,彼此環環相扣,具型展現風華。透過雙手讓陶土在旋轉中變化形體的手拉胚是張世朋的最愛。張世朋表示,釉料是陶藝的靈魂,賦予陶瓷全新的生命,有單一釉色的表顯,亦含多釉色的燦爛,結晶、流動、吐絲、天目,每一種釉彩都讓陶瓷有著不同的風貌。


  在手拉胚的圓厚胚體上,以淋釉、浸釉、噴釉等種種技法覆蓋上層層的釉料,形成自然樸拙的趣味。創作過程不僅仰賴充足的美學經驗,更需要對於化學元素方程式之研究,可說是藝術與科學、感性與理性的完美調和。
  
張世朋的作品「聚寶盆」以透明釉為底,上噴銅紅釉,經「窯變」後宛若雨後晴空中的豔彩紅霞,清代稱為「霽紅」。凝厚的釉面散布細小的綠眼,底層胚胎突現,萬紅叢中星點綠,彷如觀看的千百支眼睛,呼應張世朋認為藝術源於人類對事物的特異觀點。


  同以噴釉方式完成的「登峰」,多次噴灑的「油滴天目釉」源起於宋代建窯,釉藥含鐵量較高,特色是降溫時產生氣泡會在釉面形成鐵礦晶體,金屬光澤清晰有序,形成兔毫、星盞、蟹眼、鷓鴣斑、油滴等多種紋理。「登峰」劃刻紋理及釉料樸拙內斂,乍看單純,定目細看則可發現隨各角度閃耀的晶體,如同繁星點綴夜空。


  位在臺中市新社區山上的「七分窯」,由張世朋的父親張笠夫於1993年成立,並於1995年創立臺灣陶瓷刻畫學會。七分窯的命名取自「十分難求,追求七分醉三分」的典故,並由家族成員經營從事創作、教學與推廣,成員皆鍾情於陶藝創作,涉獵油畫、國畫、書法、彩繪等各種領域,曾於各文化中心舉辦多次陶藝個展。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到臺中市立葫蘆墩文化中心參觀張世朋陶藝展,共同欣賞當陶碰上釉所擦出的火花。2012.12.2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山城風雲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