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沙門氏桿菌感染造成壞死性筋膜炎


  和平區一名40歲吳先生,日前左小腿突然出現紅腫,外觀上無任何傷口感染的徵象,至診所就醫初步診斷為蜂窩性組織炎,因為腿部腫脹症狀持續惡化且腫脹程度為右腿的兩倍大,遂至豐原醫院急診室就診,經核子共振掃描發現左小腿化膿性肌炎與關節腔膿液聚積,合併左小腿壞死性筋膜炎與嚴重敗血症,骨科李永恆主任給予緊急筋膜切開及減壓手術治療,術後初期臨床情況恢復良好,但令人意外的是傷口及血液培養均為沙門氏桿菌,所幸經及時會診多科醫師整合照護下,病患於3週後傷口癒合順利出院。


  吳先生自述在溫泉區工作,回憶大約在23個星期前因為在清理環境時,左腿撞到一個石頭,當時只感到腳痛沒有傷口或其他不適症狀,數日後左小腿開始腫脹,以為是單純的挫傷貼貼藥布就好,但腫脹卻越來越嚴重,甚至整個左大腿與小腿都腫脹為右腿的兩倍大,沒想到是沙門氏桿菌感染合併敗血症,還好有優良且訓練有素的醫療團隊完整的照護。


  豐原醫院整形外科鄭明中主任表示,吳先生到醫院就診時左腳呈現嚴重的蜂窩性組織炎併發壞死性筋膜炎及腔室症候群,血液檢查的發炎指數很高,診斷為嚴重的敗血症,核子共振造影檢查發現,患者左側小腿與關節大量膿液聚積,安排緊急筋膜切開及減壓手術,經數次清創手術後傷口改善並進行皮膚移植手術。


  感染科王唯堯主任表示,沙門氏桿菌感染臨床表現上常見為腸胃炎、菌血症、骨髓炎和腰大肌或脾臟膿瘍症等,腸胃炎症狀的表現為噁心、腹痛、腹瀉和發燒,可在糞便檢體培養出沙門氏桿菌,其他感染包括菌血症和因菌血症導致細菌散播至其他組織器官如消化道(膽囊與迴腸-結腸含闌尾)、血管內皮組織(動脈硬化斑塊和心臟瓣膜)、腦膜、肺臟、骨骼關節、泌尿生殖道和皮膚軟組織(如肌肉和筋膜等)引起膿瘍。


  當感染腹腔內器官,皮膚軟組織和骨骼關節時,通常需以外科手術引流及長期抗生素治療,無適當治療時的死亡率極高,患者在接受治療二至三週後應追蹤糞便及傷口培養,若追蹤培養為陰性才能證實沙門氏桿菌被清除無殘留於人體組織。


  鄭明中主任指出,吳姓患者罹患沙門氏桿菌的途徑不明,病人無潛在性疾病如糖尿病或肝硬化等,診斷沙門氏桿菌引起的壞死性筋膜炎與敗血症確實不易,建議民眾當出現類似皮膚軟組織腫脹症狀經初步處理未有明顯改善且持續惡化時,應盡快至醫院求診尋求專業團隊的診斷與治療,以免延誤病情。2011.11.16(署立豐原醫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山城風雲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