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東勢中嵙里石母祠石頭伯公兼母職


客家庄居民稱土地公為(伯公),台中市東勢區客家庄許多小廟供奉的是石頭伯公,中嵙里東崎街東北巷則有一間「石母祠」,只要家中小孩比較難帶或身體不好,就會認石頭伯公做義父,有「父兼母職」之德,因此稱為「石母祠」。


 據民俗專家研究,客家人的「石母」信仰,與閩南人的「石頭公」信仰可說是截然不同的。主要是大部分的石頭公信仰,其神格多屬於男性神的性質;而且雖然石頭的外表堅毅冷硬;而中嵙里客家庄卻賦予石頭一個「母親」的形象,石頭具有了母愛的象徵,更有照顧幼兒的神職,而稱為「石母祠」,成為庄裡居民的信仰中心,香火鼎盛。


 中嵙里社區居民張裕通說,相傳清道光六年(一百八十年前),客籍墾首葉華雲率壯丁入中嵙山,企圖開發,但遭受泰雅族原住民的干擾,開發未成;之後,張權生再入墾,至清咸豐七年(西元一八五七年),距首次開墾已有三十年,在通事庚的居中斡旋下,與泰雅族簽訂合約,終於創建中嵙庄(現為中嵙里)


 當時發現有一顆巨石立於樟樹旁,樹齡約二百多年,樹高 十二公尺 、樹圍 四點二公尺 、樹冠幅約 一百平方公尺 ,枝葉茂盛。基於崇敬自然神的傳統,將其奉祀為石頭伯公,並蓋了一座小廟,裡面供奉著伯公、伯婆神像。原本是祈佑五穀豐收、合境平安,後來演變為小孩欠安,都認石頭伯公當義父;地方居民每年 農曆八月十五日 ,都會帶著認伯公做義父的未成年子女前來膜拜、換帣(平安符)。


 張裕通表示,石母的祭祀行為具備了中嵙庒獨特的歷史、地理、地域、民間信仰等文化特徵,屬於地方難得的民俗及宗教文化資產,使客家地區文化更具特色,也是庄民的心靈寄託所在。


相傳民國四十年代時,因老樟樹茂盛的枝葉延伸至附近的農園內,影響農園的農作物生長,該農園主人就用火燒老樟樹的基幹;詎料,不但未將老樟樹燒死,不久後該農園主人卻得了重病,經求神問卦方知因燒老樟樹所致,後來該農園主人求得老樟樹的原諒與保佑,病情才得以痊癒。


 中嵙里石母祠坐東北朝西南,建築風格屬單殿帶拜棚式廟宇建築,該祠伯公殿為平脊、懸山式廟宇建築,祠頂舖以紅板瓦,紅磚廟身,左右兩側有曲手,伯公殿後有卵石花台(化胎);石母祠左後方樟樹下的大石頭,就是清同治年間奉祀至今的「石頭伯公」原身。2011.09.2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山城風雲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