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變與不變~植物染十年軌跡展
展覽日期: 99年9月4至 11月7
展覽地點:臺中縣立文化中心3樓編織工藝館
 由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中縣立文化中心、布梭工作坊共同籌辦的『變與不變-植物染十年軌跡』展覽,共計60多位創作者百餘組件作品,展出的柿染等植物染產品,是特別針對兒童文具和以月亮為發想點的中秋禮品、藝術品。


 其中特別吸引目光的是劉桂芬老師製作的「柿染看看」大書,藉由一個小女生的觀點跟家人去採果、榨汁、染布的過程,發現原來要用綠柿子才染得出漂亮顏色,因綠柿子的單寧較紅柿子多;其他還有類似糖果造型的書包、圓圓的帽子、鉛筆盒、書包、童洋裝,顏色鮮豔豐富令人愛不釋手。
 謝靜敏在88風災後期望「柿柿如意」的作品,將祈福燈用漂流木當做燈架展現的創意之作,與中寮媽媽的作品「中寮風情」均具特色。「中寮風情」由黃淑貞老師指導,李玉雲、林欲能、林淑惠、柯鳳蘭、段敏榕、張美雁、張麗卿等七位中寮媽媽合力創作而成,運用洋蔥、福木、龍眼、荔枝、九芎、檳榔子、胭脂、紫膠蟲、柚木、蘇木等染材,以棉布、絲布、繡線,將中寮特色水果香蕉、龍眼、梅樹、筊白筍等具體形象用各色植物染布搭配拼縫技法,將歷經921災變後已漸漸恢復生機的中寮感動地表現出來。
 過去10年來,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率先帶動國內植物染色之風氣並於921地震後持續進行專業植物染技術研發、傳統技藝活化、文化創意加值設計,並拓展至社區培育人才,目前已培育出具有專業素養之工藝種子教師百餘人,並在各自的領域中有所發揮。


 植物染從染色到產品研發,「工藝伴手禮」所代表的是認同的表彰與價值,在此氛圍下透過作品開發的過程,形成協力社群,並藉由展覽,累積消費者的支持,尤其在台灣建國將屆百年之際,在過去與未來生活形式的交替之際,透過創作展示宣告植物染色新里程的開始。
 『變與不變-植物染十年軌跡』展覽,一方面以中秋節概念開發植物染色伴手禮品,呈現植物染色與傳統節慶文化結合的各種設計,另一方面本展覽亦同時展出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本年度「膠蟲、柿染」人才培訓成果作品,每位學員在染色課程前曾參加另項金工、竹工的認知,並在作品中運用複合媒材進行創作,在作品中融入奇幻的構想,表現「膠蟲、柿染」的豐富性。 


 縣文化局陳志聲局長表示,臺中縣的編織工藝館不管在現在或是未來都將會是最重要的傳統工藝發展中心。展覽於9月4日至117日止,在臺中縣立文化中心3樓編織工藝館展出,集合台灣各區域60多位植物染教學之講師、專精植物染工藝之創作者、社區工作者、學員百餘組件之作品,具體呈現近年來國內染織工藝人才培育工作上的成果,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前往參觀。
 植物染的奇幻色澤變化加上構思,可呈現出多變性讓人增加驚奇及成就感。因此,縣立文化中心訂於919日、926日、103日、1010日、1017日、1024日、1031日、117日共計八天為民眾舉辦「悠遊-相框畫」、「氈氈自囍-植物染毛氈袋」、「柿柿如意-型繪染書衣」、「創藝-蕾絲手巾」等8場植物染體驗活動,讓民眾透過親自動手,進一步沉浸在植物染多變的世界中,歡迎民眾報名參加,報名訊息請洽台中縣立文化中心一樓服務台。
 長期協助國立臺灣工藝研究中心培訓植物染學員的簡玲亮老師表示自植物染研習開辦以來,「不變」的是植物染色的學理與技術為主軸;「變」的是由狹義的染織延伸為廣義的染織編、結、染、織、繡等技藝的結合應用。除進行多方面的研習課程安排外,亦帶領學員參與公共空間裝置藝術的製作、合作新纖維產品的染色與設計、禮品製作等。


 成立了植物染研究會,滿足學員們聯繫、滋長的需求。小紅豆市集的開張,促使學員不斷創作新產品,也在實際的賣場中領略百態的風景,尤其近期加值計畫課程的進行,在徐雪梅老師、張瑛玲老師、詹智成老師的指導下,植物染商品有更多的創意展現,因此展場所展出的各式包包、生活產品、服飾、壁飾等均展露出無限魅力。
 此外,工藝中心研究及展覽組林組長秀娟也表示,國立臺灣工藝研究中心長期關注植物染班學員的養成,與植物染產品在生活各面向上的拓展,因此在展覽裏呈現多元的創作主軸,突顯植物染與現代生活結合的可能性。


 展覽中,中寮媽媽以合作創作方式開發「中寮風情」、「醜小鴨長大了」主題壁裝飾、布書,每一位中寮媽媽將自身對中寮的感動化為一個個具體形象的呈現,並以各色植物染布搭配拼縫技法,將滿滿的感動以最平實的方式呈現,從主題的確認、染色到加工製作的過程,對學員而言不僅是作品的呈現,更是對地方、社區認同的情感投射。
提供單位:臺中縣立文化中心99.09.0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山城風雲錄 的頭像
    山城風雲錄

    山城風雲錄

    山城風雲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