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藝術工作者陳淑燕從葛瑪蘭族找到創作生命~
以「囊」做為生命的起點、手搗樹皮製大衣、竹編魚蔞燈之貝殼情人躺椅
展期: 99年1月16日 ~ 2月28日
地點:臺中縣立文化中心三樓編織工藝館
國內六位受邀前往2010加拿大溫哥華冬奧燈節戶外裝置藝術展的藝術家之ㄧ陳淑燕,在學期間學習服裝、西畫,最後卻走進纖維世界,出生台東,成長於豐原人,目前居住於花蓮葛瑪蘭族的新社部落,融入族群教學創作,最新23組件作品名為「蔓延的存在(一)~陳淑燕植物纖維創作個展」 1月16日 至 2月28日 將於臺中縣立文化中心三樓編織工藝館展出。
陳淑燕表示,這也是她從編織館吸取養份的最佳回饋,希望分享給故鄉的朋友,歡迎有興趣民眾踴躍前往參觀, 1月16日 下午2時起舉行開幕茶會、作品導覽,還有DIY等活動。
蔓延是一種不斷擴展自己的狀態,不論是往外或往內的探觸、滲透、穿透,都在聲明主體不容忽視的存在力量以及和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樣貌。
出生於台東、成長於豐原、創作於台灣東岸花蓮的 陳淑燕 老師,2004年國立台南藝術學院應用藝術研究所【纖維創作組】畢業後,專任藝術工作者,目前身兼花蓮東華大學民族藝術研究所「藝術學程」染織創作講師及,以及花東許多社區與原住民部落規畫與執行染織創意課程之研習講師等。原本就喜愛使用植物纖維材料,陳淑燕來到台灣東岸花蓮生活與創作,更如魚得水般常往森林裡走去,採集、處理原始的植物纖維,過程就像是心靈的淨化儀式。
展出作品分為「手造紙、樹皮布」、「竹編魚蔞燈」、「染布區」等三個部份。 陳淑燕 老師表示,她從文獻中發現原來台灣早期是用構樹搥打使樹皮柔軟,製成手造紙和樹皮布,南島部分國家仍維持傳統、樹皮衣作工精緻,後來這項特色織品被苧麻和棉線取代。 陳 老師認為目前台灣的原住民普遍被符號化而失去原始本性,為了表現這個迷思,她將樹皮大衣搥打加入了文字、圖騰等現代文明意識想法,為象徵文化的袍衣,漸次地文字圖案漸少,最後一件是樹皮本色的素衣,象徵原始的美,據表示,一件樹皮衣至少要花一年的時間製作。
竹籐編魚簍燈飾有「飛行船」、「竹林系列4件組」、「沉睡的呼吸」,其中二組件是由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典藏作品,為2008、2009年「集思會」主題綠色辦公室系列和「關係‧無界限-2009專業集思交流系列展」的徵選得獎作品。 陳淑燕 老師形容竹籐編魚簍從一根竹子剖開出許多細竹枝,再用竹籐撐開大肚,猶如「囊」般的孕育空間,也像君子的虛心,有容乃大。「沉睡的呼吸」作品則是將竹編魚簍作形狀的變化,繃上藍染布,讓乘坐其上的人如沉睡海洋般的舒適,造型彷如貝殼躺椅,一邊一個對坐的兩人可躺或坐私密地交談,改變人對傢俱的制式看法,不過該作品是借展出來,無法開放讓大家親自體驗。
材質與手法對於纖維創作者來說,是意念的表達詞彙。關於編織的手法,陳淑燕尤其偏愛更原始需要從植物源頭處理材料的方式:纖維自然疊合的複合媒材立體手工造紙、搥打使樹皮柔軟的樹皮布製作,或是萃取植物汁液來染滲色彩,以及竹藤編魚簍的造型發展。她企圖透過植物材料本身的性格、單純而原始的技術,在敘述、表達和思考我們和環境的關係。於是 陳 老師以飽和度高的植物染織布呈現東海岸花蓮大山大海的美景,並與部落家長們一起協助花蓮新社國小佈置創意校園,用當地盛產竹子製作體驗廊道、營造生態環境。
陳淑燕的創作曾榮獲臺中縣立文化中心第十屆、第七屆編織工藝獎「藝術創作類」貳獎、世安基金會藝術贊助「造型藝術類」創作獎、入圍文建會第二屆公共藝術獎「最佳創意獎」、入選第五屆<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入選Textile 05 立陶宛國際織物雙年展等。
也獲審通過參與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與加拿大亞裔協會承接之冬季奧運戶外燈藝創作交流計畫;國藝會「視覺藝術人才出國駐村及交流計劃」到美國Anderson Ranch藝術村駐村創作等。
本次展覽榮獲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創作補助,即以陳淑燕這幾年在台灣東岸花蓮採集的構樹纖維、薯榔、福木、檳榔、竹籐為材料,展出揉合植物纖維的複合媒材立體手工造紙、搥製古老技術的樹皮布、萃取植物汁液來染滲色彩、以及和花蓮新社鄉噶瑪蘭族部落師傅共同合作創造竹藤編魚簍的裝置藝術計23組件。
展間從1月16~ 2月28日 ,將於 1月16日 下午2時起舉行開幕茶會、作品導覽; 2月6日 則有「槌製一份手感樹皮布小包」、「在愛與存在交織的地方~纖維藝術與現象哲學的對話錄」; 2月28日 則有「國際駐村交流經驗分享」、「手作一盞樹皮燈」等配合活動,歡迎民眾踴躍報名參加,報名專線:04-25260136*308 張雅涵 小姐。或至縣立文化中心網頁搜尋http://www.tchcc.gov.tw/
資料提供:臺中縣立文化中心99.01.14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