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盈助醫師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頭痛期刊
專注「頭痛」醫學領域多年的臺中慈院神經內科陳盈助醫師,最近針對「自發性的顱內低壓」併發「硬腦膜下出血」病人治療方式,與台北榮民總醫院頭痛研究團隊合作的一篇回溯性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頭痛期刊;陳盈助醫師依臨床實證提出建議的治療方式,期望能拯救病患免於殘障或死亡。
33歲的林姓男子,從事倉儲管理工作,突發的頭痛持續一個多月,發作起來全身無力無法工作,求診吃醫也沒辦法改善,經磁振造影等檢查,臺中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陳盈助醫師確認林男為「自發性的顱內低壓」併發「硬腦膜下出血」,經神經內外科共同治療,目前恢復正常工作。
陳盈助醫師指出,「自發性顱內低壓」的成因是病患脊椎部位的硬腦膜因為不明原因產生小破洞,因而造成腦脊髓液從破洞滲出,進入軟組織裡。而腦部和脊椎部位的腦脊髓液是連通的,因此腦脊髓液在脊椎部位的外漏會造成腦部的液壓下降,當壓力低過一個程度時就形成「顱內低壓」。
「自發性顱內低壓」併發硬腦膜下出血的病患,在過去的治療方式未有共識,有些學者反對針對硬腦膜下出血開刀取出血塊,主要是因為他們的病患在開刀後仍無法痊癒。陳盈助醫師則發現過去被提出開刀治療不成功的個案報告,主要原因是:一、患者被誤診,沒有被診斷出硬腦膜下出血是顱內低壓的併發症,因此未能同時針對病根即腦脊髓液滲漏治療;二、太晚開刀,已經發生腦迴疝脫才開刀,腦幹的傷害已不可逆;三、開刀後仍無法及時堵住腦脊髓液滲漏,因此硬腦膜下出血會再復發。
陳盈助醫師根據台灣的臨床經驗所作成的研究結論,「自發性顱內低壓合併硬腦膜下出血」的病人,最好的治療方式是,當硬腦膜下出血已導致腦壓開始升高時就該考慮開刀,同時盡快設法中止腦脊髓液滲漏。他提出臨床上的簡易判斷腦壓升高的客觀依據:當硬腦膜下出血厚度大於等於1公分,同時昏迷指數已不是滿分時,就應慎重考慮開刀,這樣才有機會拯救病人免於殘障或死亡。2015.08.28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