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染織文化巡禮 自己動手藍染方巾
活動一:藍與紅--印度染織文化巡禮
時間:99年5月29日 (週六)10:00-12:00 【免費參加】
地點:臺中縣立文化中心3樓編織工藝館(420台中縣豐原市圓環東路782號)
演講者:陳玲香/草山藍坊負責人
活動二:DIY活動:藍型方巾
時間:99年5月29日 (週六)13:30-16:30 【報名費300元】
印度是棉與絲原料的盛產地,印染技術可能早至西元前五世紀。臺中縣立文化中心編織工藝館特別安排草山藍坊負責人 陳玲香 女士蒞臨演講,針對印度染織文化特有的藍與紅色調,與民眾分享知識與製作經驗,時間是5月29日本週六上午十時,免費入場;29日週六下午一時半還有一場藍型方巾DIY活動,費用僅300元,歡迎有興趣民眾踴躍前往聆賞、製作。
陳玲香老師說,印度西部一直是織品的多產地,氣候上也適合栽種棉花。除了季風期,河川流速緩慢,便於清洗染色布品之外,被太陽曬得乾熱的河床更是使布品快速乾燥的好所在。古吉拉特自古就是這個區域的重心,生產的布品種類繁多,包括平織布、印花布、提花布和伊卡布。
為什麼印度染織多為藍與紅色調呢? 老師說,印染技術製作的技法分成兩類(1)木模沾蠟或泥壓印防染,顏色為藍和紅(2)木模壓印,一種或多種媒染劑,雖然僅使用一種染料染色但顯現不同顏色,染料來源也不虞匱乏,染料大多為植物性染料,顏色以紅及靛藍為主。紅色染料則來自數種植物,除了一般所熟知的茜草外,還有數種適合當地環境而生長的特殊紅色染料植物。歡迎對印度染織文化有興趣民眾前往一探究竟。99.05.27
藍與紅 - 印度染織文化巡禮
陳玲香
印度的印染技術可能開發的很早,甚至有證據顯示早至西元前五世紀,雖然沒有實際的布品保存下來,但在古文獻中卻留有豐富的資料。目前年代最早的實物是在埃及Fustat出土的作品(大約西元十一世紀至十五世紀),這些布推斷可能是在印度西部的古吉拉特(Gujarat)和臨近的區域所製造。製作的技法分成兩類:(一)木模沾蠟或泥壓印防染,顏色為藍和紅。(二)木模壓印一種或多種媒染劑,雖然僅使用一種染料染色但顯現不同顏色。有趣的是Fustat的碎布片很可能就是古吉拉特現在仍在生產的織品前身。
傳承至今的印度印染技術遍布整個次大陸,各地的作品都有當地獨特的氣質。主要是因為布、花樣、顏色以及使用目的都不盡相同。例如:色彩是由天然染色取得,呈現的效果為地方的水質所左右;花樣的表現也會因木模的質地、刻工的技藝甚至刻版時的技法和使用的工具而有所差異。
這種和地方生態息息相關的藝術隨著環境改變如水源乾涸,天然染色消失後就面臨滅絕的危機。印度西部一直是織品的多產地,氣候上也適合栽種棉花。除了季風期,河川流速緩慢,便於清洗染色布品之外,被太陽曬得乾熱的河床更是使布品快速乾燥的好所在。古吉拉特自古就是這個區域的重心,生產的布品種類繁多,包括平織布、印花布、提花布和伊卡布…等等。
古吉拉特臨近阿拉伯海,數千年前便已經發展了航海貿易,商人將生產的織品輸出到世界各地,向西遠至歐洲,向東到了東南亞、印尼,甚至中國、日本,直接或間接影響了全世界布業的發展,尤其以手工印染的花布,輸至歐洲後促成了現代機械印花的發明,使得人們不論多貧窮都可穿上一襲色彩鮮豔的花布衫。
古吉拉特和臨近區域如拉吉斯坦(Rajasthan)、辛德(Sind, Pakistan)的花布,花樣繁多,有簡單的單一圖樣也有複雜的幾何連續圖案,主要供應當地不同的社區、族群和階級使用,每一種花樣除了美感的需求也含有特殊的意義,甚至有專為寡婦穿著的花布,稱為Tokriya,意思是籃子(basket)。
西部沙漠印度的景觀,整年多半只見深深淺淺的黃色和棕色,每日面對這種沉悶無變化的色調,當地的人自然地對於較強烈的色彩產生一種深深的需求。因此,當地的花布的色彩一直是紅、藍、黃搭配,極其搶眼。傳說一百五十年前這裡的一些花布只印紅、黃雙色,因為藍草要往南一些才有栽種,所以藍色染料稀少且取得不易,紅色染料則來自數種植物,除了一般所熟知的茜草外,,還有數種適合當地環境而生長的特殊紅色染料植物。
Ajarakh是古吉拉特重要的花布之一,主要使用者為回教徒,原產地是現在劃入巴基斯坦的辛德。另外,Ajarakh(Ajrak)這個名詞很可能來自 ”azrak”,在阿拉伯語中為 ”藍色”的意思。 Ajarakh的主色便是藍色,這種布品為雙面印花,製作過程繁複,須歷經數個階段才能完成,而每個階段的工序均耗時耗力。
例如第一階段布的前處理,就包括洗布、蒸布、熬布、浸油、媒染等反覆操作的程序。接著,還有第二階段的印花和第三階段的染色,待第四階段清洗完成後,還有第二次印花,第二次染色,以及最後的清洗,整個工序歷時數月之久,才告完成。99.05.27
提供單位: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留言列表